查看原文
其他

老村落的幸福新生活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记者:李楠

编辑:刘伟责编:郭巧 杨阳
【新春走基层·奋进新征程】

“咚咚咚……”1月6日中午,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龙潭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常玉芹新家的院子里,一楼厨房里传来一阵剁馅声,常玉芹正忙着准备午饭。见到记者来访,常玉芹赶忙停下手里的活儿,走到一旁的水盆前,拧开水龙头,用清冽的自来水清洗双手。常玉芹说:“过去在老房子吃水都是靠挑,好几百米挑到家也挺费劲的,现在打开水龙头就用上,不用就关上,太方便了。”

起现在的小康生活,56岁的常玉芹脸上挂满笑容。她说,新房子不仅吃水方便,与以前的老房子相比各方面都有很大改善。“过去,让我憋屈的就是出行。”常玉芹家的老房子在偏远的三道沟自然片儿,到村中心要走几里地的山路,“有一次我儿子突发高烧,我爱人又不在家,我只能一个人大冬天背他去看病,等到了村医那儿,我累得已经站不住了。”现如今,常玉芹的新居距离村卫生室只有300米。
沿着楼梯,常玉芹带着记者走上二楼,楼上是客厅和两间卧室。她向记者介绍,原来的老房子是1986年建的,只有60平方米,又破又旧,如今的新房100平方米,还是上下两层,“搬到这个小洋楼里,我们家才花了1.2万元,住在这里,心里都敞亮了。”
同样,在离常玉芹不远的村民宋海家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屋子里暖得很,宋海正在摆弄地上的年货,地上堆了一堆排骨、肘子和整鸡。
3年前宋海家在大山沟里,一家人全指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钱不够花,还需他和儿子打零工。“那些年日子不好过!全家人挤在40多年前盖的泥瓦房里。一到冬天,四处漏风,躺在炕上冻得脊梁骨疼。”宋海回忆说,最让他发愁的是就医和孩子上学问题。“有一次,我大孙子生病,救护车到了离村口5公里的山沟就进不来了,最后只能靠人背出去。”因为住得偏僻,宋海家还得在孙子学校旁租房子,让本就微薄的收入又多一份开支,与现在的生活真是天差地别。
“以前我们村455户1275人,分散在22个沟沟岔岔中。村民生活不便。”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冯继昌对记者说,有些山沟里只有两三户人家,买个酱油需要跑10里地;村干部走遍本村所有的山沟,至少要两天时间。随着近年来青龙推进易地搬迁工程,龙潭村的29户村民被纳入易地搬迁范围。“搬进新家,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还得看饭碗稳不稳。”冯继昌对记者说。在龙潭村,记者看到田地里的大棚鳞次栉比,苍术、五味子等各种中药材长势喜人。冯继昌说,龙潭村自去年起种了8亩多地的苍术,一亩地的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净利润在3万元左右,是龙潭村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新渠道。2019年,龙潭村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建了10个食用菌暖棚,如今食用菌产业已经在龙潭村形成规模。目前龙潭村种植黑木耳50万棒,年实现盈利35万元左右。同时振兴的还有龙潭村的传统产业板栗种植,随着村里交通的不断便利,村民掌握了新技术,板栗产量一下子成倍增收,今年产量已突破500吨,人均增收4000元,创历史新高。如今龙潭村已“翻身”跃居青龙全县发展前列,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村民生活蒸蒸日上,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监审:孙志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大家都在看↓↓河北卢龙:特色果蔬种植鼓起农民“钱袋子”
迎新春贺新年 花卉市场“热”起来
中储粮秦皇岛直属库海港粮储基地项目建设正酣
11部门发文!事关农房质量安全提升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